私募基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融资咨询>私募基金
PE功成身退不易:“并购”退出遥远 控股的探索
来源:周末金证券 时间:2013-01-07 点击次数:

 

  作为一向屈居辅佐、旁观位置的消极投资者,PE能否成为投资项目的控股股东?随着新股高价发行时代远去,有的PE开始寻求投资项目的控股股东地位,也有的却是被迫控股,参与了项目的管理。不过无论怎样,这都凸现出国内PE寻找新退出方式的一种探索。

  苏创投“吃螃蟹”首扮控股股东

  11月3日,苏州首届PEMA( 并购与基金 )资本交易会现场,苏州创业投资集团董事长林向红兴奋地向同行谈及公司正在运作的一个拟上市项目。“这个项目可能会成为国内并购基金案例中的一个典型,投资基金第一次在项目中扮演控股股东的角色。”林向红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行们即小声议论开来。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此前PE圈中曾流传“证监会要求PE不得担任投资项目控股股东”的说法,一旦PE控股,项目上市预计可能存在困难。此外,PE作为基金的一种类型,资金有续存期,一旦到期赎回,作为控股股东的PE,可能给项目的运营带来无法衡量的风险。这也是一直以来,未曾出现PE成为项目控股股东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项目的上市情况,林向红介绍,考虑到PE作为控股股东的特殊性,这一项目在报批上会时采取了“无实际控制人”的形式,这一做法解决了项目在上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质疑。

  但《金证券》记者获悉,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众多PE行业人士的认可。未来苏州创投以何种方式退出,退出后是否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营,让PE业内人士怀有疑问。

  也有PE遭遇项目创业者“绑架”

  相比苏州创投,另一些PE也正面对“是否成为投资项目控股股东”的选择,不同的是,后者更多是无奈之举。

  上海一名有着境内外股权投资背景的资深PE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越来越多PE投资的项目无法按计划上市,越来越多的PE无法获利退出。这样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PE承认投资失败,对项目进行清算;二是被迫接手经营管理,成为项目的控股股东。”遗憾的是,极少有PE愿意在投资人面前承认失误。

  “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好说话的,一些创业者在项目面临危机时,宁愿拖着PE下水,PE只能硬着头皮接手项目的经营。这个时候PE就是在赌,赌这个项目一定能翻盘上市。”他说。

  这样的情况正在增多。《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一些项目的创业者和PE矛盾开始激化。一些创业者以罢工、清盘等借口,强制要求PE继续投入资金。在项目投资的后期,一些PE因为投入过多,反而失去了主动权,最后无奈成为项目的控股股东。

  认知误区阻碍PE并购退出

  主动寻求也好,被迫苦守也罢,PE在寻找退出渠道和投资方向上确实遇到不少问题。

  “有的人想通过参与项目经营,完成并购退出,有的人仍然想按照IPO退出的思路继续自己的PE事业,但实际上都没有理解PE的现状。”这名上海资深PE人士说。

  据介绍,国外PE中,只有两成靠IPO退出,其余八成主要靠并购渠道退出。

  但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以10月份PE的退出情况为例,清科数据显示,当月国内PE共发生退出事件10笔,其中IPO退出为9笔,并购退出只有1笔。IPO退出共涉及4家企业,平均账面回报倍数5.04,退出收益差强人意,退出数量已降至深圳创业板开闸前的水平,形势不容乐观。

  在此情况下,PE试图通过IPO退出的途径已然没有优势可言,而试图通过参与经营完成并购退出的也存在致命问题。“PE通过并购退出,是指进入项目后,对项目的上下游进行整合,再转手卖个好价钱。这并不是指PE去参与项目的经营,而是一个懂项目、懂产业的团队去对项目进行整合。记住,是整合!”上述上海资深PE人士强调,“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个内涵,PE就不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很多PE都声称准备通过“并购”退出项目,但在团队建设上却缺少真正对产业整合了解的人。“并购”退出还显得有些遥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